经济学思维5:大城市为何汽车限购?又为何容不下批发市场
今天我们继续来读这本经济学的思维,目前咱们读到了第二个部分,生活中的经济学,作者又提出一个新的选题,那就是汽车限购与市场搬迁,很显然作者是不会赞成限购这么一个反市场的政策的,而他分析为什么汽车限购既解决不了问题,又造成了居民生活不便,却还要这么干呢?答案是两个字,税收!购买汽车有购置税,车船税,消费税和燃油税,只有可怜的车船税归地方,而其他税都被中央拿走了,于是就出现一个问题,钱都让中央政府拿走了,而把麻烦留给了地方,还让地方背了拥堵的黑锅。这跟最近的北京清理服装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是一样的,比如动物园批发市场,年营业额200亿,但交税只有6000万,而为了环境交通,政府管理这个市场的投入恐怕都不止这个数。所以对于地方来说,也就自然无所谓。正好上面要清理低端业态,疏解非首都功能,所以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种不赚钱还特别麻烦的市场。作者给了个对比,同样都在北京的西城区,金融街上的银行们,政府是舍不得让他们搬走的,西城区的主要税收都来自于金融街,一旦银行想把总部搬到朝阳,估计西城区都不干。所以,作者的意思是,政府也是一个经济的主体,你对他有好处他就护着你,如果你带给他的只有麻烦,他也会主动甩包袱。而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,让别人赚钱的生意才能干的长久。永远剥削别人,坑别人,除非是你爹,否则终归不是个事。
作者还介绍了一个我们生活中必须要用的东西就是盐,这个东西在历史上可重要了,一直盐铁专营,盐税一直是国家的税收主要来源。为什么是盐税?因为盐这个东西每个人都要用,还都用的不多,所以大家不知不觉,也不反感,还逃不掉。如果人头税,他就故意隐匿人口。如果你收米饭税,他就自己种粮食了。但盐你造不了,产盐区都被国家高度垄断了。所以这事最早的垄断,用户众多,所以规模经济产生巨大的收入。
我们现在生活好了,很多家庭都用上了小时工,差不多每小时20,多干多得,于是作者假设了一个情形,并用经济学给了分析,作者说如果政府规定,保护小时工权益,干两小时,就有半小时带薪休假时间?会怎么样?看似小时工的收入从2小时40,涨到了50元,但雇主肯定会压价,比如把每小时压低到15元。这样小时工反而利益受损了。于是有文人提议,再设个最低工资不就完了,规定必须20元一小时,那么后果又会怎么样呢?作者假设了,雇主大概就会减少使用小时工,3小时的活,让小时工干2小时得了,干不完的自己干吧。于是相当于小时工每天只有40了,于是又有人出主意了,要保障小时工合法权益,必须跟雇主签订劳动合同。于是雇主也打开小算盘,原来一周干三天,每天3小时,一共36小时,每小时20总计720元,现在只能付得起2小时的钱,于是每月支付小时工的费用只有600,小时工也是一脸懵逼,怎么越保护我,收入越少呢?没多久又有人出主意,要不咱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,这次雇主很痛快,跟小时工说,爷!您是我祖宗,我雇不起你了。还是我自己来吧。于是在法律的精心保护下,小时工反而失业了。然后政府为了安置小时工工作,把他们都扩招进了环卫局,我想作者想出这么个无厘头的案例,主要为了讽刺新的劳动法和最低工资标准,认为这些阻碍了市场发展,给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。而结果是反而引发了更多的失业,和企业退出市场。最后好好的一个市场,不得不去破窗,政府又得靠投资拉动,又扩招公务员来解决就业,反而让自己不堪重负。所以关键点在于保护市场活力,只要市场有活力,才是对劳动者最好的保护。对于这些,老齐忍不住多说一句,基本同意作者观点,但少干预市场不代表就可以胡搞。我们要制定规则,吹好哨,让其他的运动员上场踢球。不能没有规则引发暴力冲突,当然也不能裁判员也下场踢球。
下面一节,作者借着TPP说了自由贸易的观点,当然TPP我们也就不用了解了,因为特朗普上台,这东西基本就废了。作者说,自由贸易不完全体现在关税上,0关税也不一定就是自由贸易,比如在劳工方面,美国主张采用国际劳工组织五大标准,这些标准就是所谓的欧美国家工会那一套,什么集体谈判,取消强制劳动,消除职业歧视什么的。如果中国做到这些,劳动力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。而欧洲美国经济的问题很多也是因为过分的对于劳动力的保护所致。所以,正因为这种东西,我们一早就知道TPP,就是不带中国玩的,不过好在现在被干掉了。自由贸易起源于英国,谁能自由贸易谁就是世界霸主,英国和美国都做到了。制造强国都喜欢自由贸易,因为可以大比例赚钱,而市场大国也喜欢自由贸易,因为很多东西自己造比进口贵,所以提高了生产效率。所以自由贸易基本上是利己利人的。但往往在实施过程中,也不见得一碗水端平,总有些倾斜,比如中国咱们就支持自由贸易,因为我们的制造很强,成本很低,所以比对方拿到的好处更多,而美国虽然也得到了了实惠,但好像没我们得到的好处多,他就觉得吃亏了。美国人也鸡贼,想多吃多占,把自己利益最大化,本来大家各赚50皆大欢喜,他偏要拿80,这就相当于从对方的利润里面抠出30。所以最后自由贸易也就成了大国博弈的工具。所以作者强烈鄙视TPP,认为是对自由贸易的践踏,而且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就说到了,TPP恐怕难以执行,排斥中国更加困难,在这点看确实是有预见性的。
作者下一章讲了欧洲难民问题,作者提出一个论调,难民不但不是灾难和麻烦,还是宝贵的人力资源,并举了二战的例子,25万犹太难民涌向欧洲,美国,60万涌向以色列,而美国和欧洲后期的发展都与这些犹太难民分不开。这其中就有著名的爱因斯坦,而以色列弹丸小地,竟然也成为了科技强国,没有犹太难民根本做不到。还有二战后东德难民逃向西德,短期造成了西德混乱,但后来却成为西德重要的经济力量。还有60年代的时候,大陆逃港,双脚落地,就算留下了。于是大量内地表叔涌向香港。有人担心这些人会拖累香港,结果却大相径庭,90年代的时候,香港前100的富豪,有一半都是当年的逃港者。香港能发展起来,从远远落后,到最后又远远超越上海,这些逃港者贡献不小。当然还有迈阿密的例子,古巴人涌向这个城市,甚至卡斯特罗还组织了15万古巴人一次性抵达迈阿密,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囚犯精神病患者和妓女,以为这样会给迈阿密带去无尽的麻烦,结果却让迈阿密从默默无闻变成了超级大都市,还成为了整个拉美的经济枢纽。于是你得到什么结论,难民是福不是祸,其实也不尽然,作者的态度一转,主要是想说明,难民到底是动力还是灾难主要取决于难民所处的这个社会,而现在的欧洲很可能不具备把难民转化为人力资源的能力了,所以这次的欧洲难民,可能就是一次灾难。这和他们是不是穆斯林没什么关系,意大利和爱尔兰人当年移民美国的时候,也都不光彩,被视为劣等人,但结果却没什么问题,歧视很快也就取消了。甚至肯尼迪家族就是爱尔兰人。
那到底什么社会能转化难民为动力呢?作者说是同化能力,首先得有本土文化,其次有足够的行动力去同化难民,比如美国就是一个移民国家,他一直被称为种族大熔炉,所以什么人种什么文化的人到他那都很快能融入社会,而欧洲就比较麻烦了,他们很可能不能熔化难民的文化,还很可能被巴尔干化,换句话说很可能被难民的文化给熔了。欧洲人在殖民主义之后,出现了明显的内卷化,开始自己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吃起了老本。放弃了对世界的开拓。他们的高福利造成了欧洲严重的财务负担,而且越来越懒。多来一个人,都是对这种福利的稀释,欧洲人本身就会很排斥。所以欧洲人很担心,难民问题可能只是个开始,如果在这里吃得好穿的好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向欧洲,继续稀释他们的福利。
那么到底该怎么接纳难民问题呢,作者用经济学的方法,给了几个归纳,第一堵肯定不是个好办法。成本太高,也根本堵不住。第二,要停发政府现金补贴,难民不会对政府现金补贴感恩,所以你发的越多,他反而来的越多。你不如给他必要的物品救助,而且还不能长期发,要做出一定期限。让他无利可图。第三坚持双向宗教自由,坚持政教分离,减少宗教危害。第四推行主流文化,既然你要接纳他,就必须在文化上同化。比如对于难民子女的教育,上学等等。第五难民不能给现有的社会福利保障,并放开企业对于用工的限制,不能按照欧洲人的标准雇佣难民。这样才能解决难民的就业问题。但作者最后也说了,难民问题很复杂,很难实行。
当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【齐俊杰看财经】,学习的知识要结合实战才会有效果。